爱摘书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重生之吴霸春秋 > 第692章 欺世盗名之辈
    庆忌所言,正是士吉射与中行寅最担心的地方。

    诸侯划地分晋,按理说与他们的关系不大。

    但是在今日的会盟上,郑伯姬胜和卫侯姬元的态度,实在是让二人不得不担忧。

    一旦晋国灭亡,他们这两个原来晋国的上卿,以及属于自己的封地,还能否继续保留?

    这最关键的,还是封地!

    二卿的封地散落于晋国各处,呈现犬牙交错之势。

    一旦诸侯分“赃”不均,最后倒霉的一定会是范氏和中行氏。

    若二卿归于齐国,或归于卫国、郑国,他们还能享有那么大的封地吗?

    晋国六卿,势力之大,等同于诸侯。

    齐侯、卫侯、郑伯他们,能容忍权势这么大的卿大夫存在吗?

    那岂不是国中之国?

    “吴侯!”

    中行寅连忙站起身,朝着庆忌“扑通”一声,下跪行礼,含着热泪道:“请吴侯为我中行氏做主!”

    “祖宗留下来的基业,断不可失!”

    “若吴侯能收留,在下愿意以中行氏之封地并入吴国,世世代代,与国同戚!”

    见状,士吉射跟着向庆忌大礼参拜,一脸悲伤的神色说道:“吴侯,在下与中行子一般,愿为吴国上卿,请吴侯收纳!”

    庆忌闻言,故作思索之状,并没有马上答应下来。

    说真的,并不是庆忌看不起中行氏、范氏的封地,以及二卿庞大的家族势力。

    只是,吴国的传统一向是实行郡县制,以食邑代替了封地的存在。

    倘若庆忌网开一面,允许中行氏、范氏坐拥封地,岂不是开了一个口子?

    破了先例?

    万万使不得!

    再者说,中行氏和范氏的封地,散落于晋国各地,但是主要的封地势力在于晋西北,与吴国并不接壤……

    这鞭长莫及的,吴国岂能要一块飞地?

    中行氏和范氏,也不是会是真心投靠吴国,他们只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

    二卿所求的,无非是想请庆忌出面,维护他们的家族封地而已。

    真的投靠吴国?

    不可能。

    这对于吴国而言,未必不是一种隐患。

    得不偿失的那一种!

    “范子、中行子,请起,请起。”

    庆忌捋须一笑,虚扶了一下,让士吉射与中行寅站起身,然后缓声道:“汝二卿心向吴国,寡人心领神会。”

    “然,吴国居于江南,于中原诸事,鞭长莫及也。二卿之封地,多处中原,寡人何加焉?”

    显然,庆忌是不打算为士吉射与中行寅做主的。

    这让二人不禁心慌意乱。

    中行寅急声道:“吴侯,今诸侯皆有划地分晋之心,唯独吴侯你心存大义,有昔日齐桓晋文之遗风也。”

    “若是连吴侯都不能为我中行氏、范氏主持正义,何人可为之?”

    “难不成是齐侯?”

    还不等庆忌说话,坐在一边的士吉射便嗤笑一声,说道:“齐侯?哼,齐侯此人,见小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何足以谋大事?”

    “以在下观之,当今天下,能真正统率诸侯,成就霸业者,非吴侯莫属!”

    “齐侯不过是一个欺世盗名之辈!”

    实际上,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一次的黄池之会,天子致伯,诸侯之长虽是齐侯,但,他是名不副实的诸侯之长。

    真正有能力,有实力成为方伯的,应该是庆忌。

    何以也?

    国力所致!

    为人所致!

    庆忌自继位以来,常年开疆拓土,拓展属于吴国的霸权。

    吴国的附庸国有蔡、徐、钟吾等九个小国。

    这些小国以前跟着吴国一起伐楚,没少获得城邑土地。

    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庆忌的确是一个“大公无私”的霸主。

    当之无愧的诸侯之长!

    当然,庆忌的图谋更大……

    “齐侯有长者之风,齐国更是东方大国,不可不敬,不可不敬。”

    庆忌微微一笑道。

    对于霸主的虚名,庆忌的确是不太在意。

    他这一次动辄大战,跟着诸侯一起伐晋的目的,只是在于打垮霸主晋国,将晋国这个庞然大物肢解掉而已。

    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

    站在庆忌面前的士吉射与中行寅,都是各自家族的宗主,属于晋国六卿之二,势力还不小。

    如中行氏,跟智氏一般,出自荀氏,二卿祖上是同宗同源的。

    中行氏的直系先祖是中行桓子。

    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因中行氏出于荀氏,故多称荀林父,谥号曰桓,史称中行桓子。

    荀林父为纯臣荀息长孙,大夫逝敖之长子,智氏始祖智庄子的兄长。

    昔日晋文公称霸,设三军三行,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

    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自此荀姓产生新的支系——中行氏。

    这就是中行氏的由来。

    到后来,荀林父几经升迁,左下军,始入六正。

    在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

    同时,荀林父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而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

    到赵盾逝世后,上军将郄缺为正卿,荀林父左之。

    等到郄缺过世,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

    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在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左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

    其后几年,他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

    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

    公元前593年,荀林父自觉部分弥补了邲之战的过失,宣布告老,士会执政,荀林父之子荀庚代父入六卿……

    几乎每一个六卿,都是轮流把持国政,官拜正卿的。

    中行氏亦然,范氏也不例外。

    晋国范氏,更是一大显赫的卿族。

    相传帝尧裔孙刘累事夏王孔甲,孔甲帝得到雌雄二龙,听说刘累曾学养龙于“豢龙氏”,就命刘累养龙。

    因刘累养龙有功,孔甲赐他“御龙氏”,后来一龙死,刘累将其制成肉羹献给孔甲帝,孔甲因之味美,命令刘累再献。

    刘累因惧怕龙死之事暴露,遂迁到中岳嵩山南侧的尧山(大龙山,又名石人山),在那里垦荒渔猎,最后卒葬于鲁县,刘累子孙后来便以刘为姓……

    到商代,殷商武丁时,商王灭了祝融之后,收回豕韦之地,封给刘累后裔,继续豕韦氏的称号。

    从此刘累之后由刘氏改为豕韦氏,依附于商王朝。

    到商朝末年,豕韦氏归于唐国,改为杜氏,为唐杜氏……

    周成王灭唐后,迁之杜邑,时称杜伯。

    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其玄孙士会担任晋国上军主将。

    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战功升为中军左,执掌朝政。

    士会先得到封邑随,后来又得到封邑范,所以又称随会、范会,死后追谥武子,所以也称范武子。

    子孙遂以封邑范为姓,称范氏。

    范姓尊范武子士会为范姓的得姓始祖。

    范蠡属于范氏的旁支,只是家道中落,据说其后裔刘邦还开创了汉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