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摘书小说网 > 都市小说 > 女县令 > 第八章稚子
    三月三这日天气晴好,温折桑准备出门。

    百里颂那群山匪依然像根不软不硬的刺扎在她心上。她和宋寒书商量大半日的结果就是先将霞青山的情况上报朝廷,再静观其变。若那些山匪当真安分守己,能与山下百姓和平相处是最好的,可若他们投诚只是幌子,那便只能依照原来的计划请兵剿匪。

    她还想查清楚百里颂那帮子山匪以前的落脚点,可奈何山匪人员复杂难以调查。而且他们曾是流寇,东西南北都曾盘踞过那么些日子,居无定所,短时间内不好打听。

    可让温折桑没想到的是,百里颂昨日让人送了封信过来,她一开始没多想,可等她看过才发觉那信不是给她的,而是尚家想勾结百里颂的。

    最后,百里颂约她在北郊回风亭见面。

    今日恰好是三月三,更是外出踏青的好日子。温折桑只带了温持、温延和谢贻寇,冬雪四人。

    出门时春风拂面,夹杂着混淆的花香,仿佛吹来了一整个丰年。

    温折桑看过县志,知道清丰县北郊地势平缓,土壤肥沃,那一大片地方俱是农田。可叹,清丰县山清水秀,若不是被王德糟蹋,理应是个丰衣足食的好地方。不过终究是书上看来的,温折桑还没去北郊实地看过。

    大概是百里颂一行人风风火火地来过,让百姓们对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让山匪们投诚的温折桑多了几分莫名其妙的信任。几人出门时,遇到清早买菜归家的大婶还能收到个善意的微笑。这在温折桑刚上任那两日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所谓事在人为,温折桑来时顶着众怒,到如今两三个月,百姓们能有此转变已经很难得了。

    “大人要去北郊?啊呀,没什么好去看的,老早就慌着了。”大婶一边说一边往温折桑身后看,“大勇老早就出门上衙门去了,早饭也不好好吃。唉,他说衙门规矩多,我也不好去给他送吃的。这孩子啊,就是楞得很!”

    温折桑想起来了,这大婶就是衙役张大勇的娘。

    她像是没听出张大婶的弦外之音,只奇怪得问她“我看县志上记载北郊是一片丰田,缘何会成了荒地?”

    张大婶侧头“呸”了一声,颇有些咬牙切齿的味道,“都是王德那狗官害的!这些年苛捐杂税,光种地哪能养家糊口?只能将自家田地卖了出去……”她顿了顿,“就卖给了谢家,原是咱们这儿第一的富户,狗官落马时,谢家上下也都判了罪。这些都是那狗官的腌臜事儿,他哪会记载下来,您不知道也是情有可原。”

    原来这里头还有这么多事。温折桑暗暗记在心里,她微蹙眉,已下了决心,“如今王德和谢家一众都已按律处置,且百姓不能失去田地,我必定将属于大家的东西都还给大家。”

    在其位思其职,她如今是“父母官”,自然要思百姓之忧。可叹代县令钱明死得突然,她来时根本没有知事的人与她交接。眼下种种,都得由自己来摸索,更何况,由北郊可见,王德藏下的事着实不少。

    “大人能这么想当然是最好的!”张大婶咧开嘴直笑,但现在北郊的事压根儿没着落,她也只是感动于温折桑的体恤,而非一听就全然信了。

    说话间,张大婶已忘了自己搭话的初衷,她手腕发酸,看到一篮子菜,这才急忙和温折桑告辞。

    天光正好,温折桑一眼就能把这条街看个清楚。她看到来往百姓步履匆匆,看到他们的脸上愁眉不展,看到他们新补丁叠旧补丁的衣裳。

    王德死得轻巧,一了百了,却让这么多百姓苦不堪言。

    温折桑暗暗叹息,怪不得她来上任时那么不被欢迎——果真是道阻且长。

    然而没走两步,温折桑突然停了下来,她眉头紧锁,吩咐道“清丰县的百姓靠土地活着,现在已是三月,眼看着到了春耕时节,北郊的田地需尽快解决。温延,你先回衙门去,让宋师爷帮我在书房里找找有没有关于北郊的记载。那些田地还是要尽快还到百姓手里,如此我才能安心。”

    温延略有迟疑,“属下得保护大人的安危。”

    温折桑摆摆手“不妨事,你尽快追上来便可。”

    温延依然没动,谢贻寇轻松推了温延一把,似是烦他磨蹭,“婆婆妈妈的,再拖拉下去就晌午了。有我跟在大人身边,保准没事。”

    温折桑也催了一遍,他这才满怀忧虑地往衙门走去。

    温延一走,温持也有些担心,“大人,那些人毕竟是山匪,为何不多带点人?”

    “怎么,还没去就怕了?”谢贻寇觑他一眼,心里乐颠颠想着,哪怕今天温折桑单枪匹马闯上霞青山,老四也会恭恭敬敬把人送回来。何况只是去一趟北郊,也就是走走过场。

    唉,这年头,想投诚也这般麻烦。

    听着谢贻寇的话,温持也不恼,他一五一十道“大人的安危才是最重要的。”

    温持和温延几人一样,都是从温老爷一手培养出来的,他们此行的目的,也就是保护温折桑的安全。

    温折桑却是摇头,刚要开口却被温持挡了一下,紧接着她就听到了呜呜噎噎的哭声。

    “这是谁家的孩子?”温折桑迈步上前,发现是个五六岁的小孩子撞上了温持。小孩面黄肌瘦,一头枯黄的乱糟糟垂肩发。他身上穿的衣裳也打着补丁,看仔细看却补得粗糙,不似女人做的。

    小孩哭得伤心,不知是撞痛了还是怎的。

    温折桑四处看了看,将小孩带到街边,她俯身,见小孩的目光穿过街道,直勾勾盯着摊主刚蒸好的白乎乎的包子。

    “饿了吗?”温折桑捏了捏小孩的手,感觉十分纤细,仿佛一折就断。

    小孩怯生生地看着她,讷讷点头。“我……我有铜板……”他的声音也细弱得可怜。

    于是温折桑带着他过了街,在早点摊前停下。摊前没有人。摊主也愁着一张脸,没有皱眉但眉间已经有了深深的纹路。

    “孙……孙伯,我要两……一、一个馍。”小孩踮起脚,把一个铜板递了过去。他不知将铜板握了多久,也不知他用了多大的力气,连手心都被印上了个内方外圆的痕迹。

    摊主伸了脖子一看,笑了,“小振来了啊,来,赵伯给你挑个大的。”

    他从小振手里接过孤零零的铜板,随手放在案上,然后转身打开笼屉,果真寻了个个头不小的馍出来。

    “来,拿好了!”

    白面馍放下纸包里,小振小心翼翼地捧在手上。他看了看馍,又看了看温折桑,细弱的手腕往前伸了一点,小声问“你要吃吗?”

    温折桑摇头,笑着问他“你是哪家的孩子?大人去哪儿了?”

    小振抱紧了纸包,不说话。这时候赵伯开口了,“大人可别问这孩子了,要是不嫌弃,就让草民为大人解惑吧。”

    他说话时不冷不热的,看向温折桑的眼神里悄悄地藏着刀子。

    “好,那就麻烦赵伯了。”温折桑笑着装傻。她见小振买了馍就一心想走,于是叫了温持送他回家。

    赵伯目送着一大一小两个人影离开,不咸不淡道“大人想得真周到,却不知大人有没有认出这个孩子?”

    温折桑想了想,只能摇头,“从未见过。”

    赵伯冷哼一声,慢吞吞收起案上的铜板,不欲再说话了。

    “哐”的一声,只见谢贻寇解了腰间的佩刀搁在案上,他面色不善,一挑眉一瞪眼,活脱脱是个土匪模样。

    赵伯骇了一跳,像只被掐住脖子的鸭子般嚷了起来,“干什么?你干什么?”

    谢贻寇掏掏耳朵,吊儿郎当回答他“这东西拿着忒重,搁你这儿不占地方吧?嗨,我看你兴许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没记住方才同我家大人说的话。我心好,提醒你一下。你方才说啊,要为大人解惑,明白了吗?”

    “你……你……”赵伯差点把抹布甩到谢贻寇脸上,他见这人没脸没皮,于是冲温折桑道“这就是大人的御下之道吗?大庭广众之下纵人行凶?”

    温折桑骇然,满脸无辜,对赵伯说“手下人喊累,我总不能逼着他们提刀。不过贻寇你也做得不对,去将佩刀拿远些,免得赵伯看了害怕,又将方才的话忘了。”

    她说着,渐渐冷了脸。

    谢贻寇嬉笑两声,果真拿回佩刀,只是没再放下,又悬回了腰间。

    赵伯看得目眦欲裂,狠狠瞪了他一眼,不情不愿地开口,“小振是周贵的儿子,七岁了。爷俩是两年前来县里的,彼此相依为命,可怜得紧。他爹半个月前去衙门做了衙役,儿子孤零零一个人放在家里。他家在破落地儿,周围乞丐多,那帮子混账就盯着小振一个人在家,常常抢了他的吃食。也不知今天那馍他守不守得住。”

    赵伯说着就瘪了嘴。

    “周贵以前是做什么的?”温折桑问。

    赵伯摩挲着铜板,随口道“他一个大老粗,既不识字又无甚长处,除了卖力气做些苦力还能干什么?有时找不到事做,也就只能闲在家里,给孩子补补衣裳,勉强过活。”

    街对面出现了温持的身影,看来已经将小振平安送回去了。

    “这么说来,周贵在衙门谋生,既有稳定的收入,又不必过分劳累,是件好事。敢问赵伯为何对我有如此大的敌意?”

    温折桑语调平缓地问了出来,十分不解。

    nvxianlg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