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摘书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天子 > 第二十四章 李东阳的政绩
    第二十四章 李东阳的政绩

    朱祁镇问道:“趁机移民的事情,办得怎么样?”

    朱祁镇病后,很多改革都陆陆续续的停了下来,朱祁镇也就没有多说什么,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却一直关注,那就是对外迁徙百姓。

    其实这是藩王南迁的政策的配套政策。

    不过,在朱祁镇看来这其实是反过来的,在南洋册封藩王,乃是大明移民政策的配套政策。

    正统而今五十年。

    即便前期有猫儿庄之败,但是总体上来,内地一直是天下太平。偶有小乱,也无碍大局。

    朱祁镇种种政策,不敢说对百姓都有十分的好处,毕竟在很多时候,大明朝廷的利益与小民的利益是相互冲突的。

    但是大部分时候,大明百姓身上的负担一日轻过一日。而且粮价一直在跌,维持在二百五十文一石上下,也就是二十五文一斗,比不上大唐盛世的斗米十钱。但是当南洋完纳入大明版图,战事平息,南洋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进入大明之后,或许能够到这个地步。

    如此一来,人口的增长却是极其迅速的。

    在最近一次编练黄册之中,大明人口已经到了九千多万人之多。

    如果将南洋的人口算进去的话,大明人口绝对超过一亿甚至还有更多,毕竟即便是现代的人口普查,还有黑户存在,更不要说古代了。

    朱祁镇个人感觉,单单是大明本土的人口,就已经超过一亿了。

    人口压力,就成为了朱祁镇担心的问题之一。

    这也是他执意打南洋,并将藩王迁到南洋的原因之一。

    不过百姓安土重迁,在家乡活着好好的,谁愿意去南洋啊?于是,大明赈灾政策之中,将灾年迁徙海外,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项了。

    只是这一件事情不好办。

    大部分百姓,即便饿死在家乡,也不愿意去南洋。

    关于南洋有很多恐怖的传说在流传。

    其中有一些也不能说是错的。

    南洋毕竟是热带气候,传染病,海上的风浪,土著的袭击,等等。大明移民折损不少,特别是在某些地方是第一批人,更是如此。

    如果这些移民到了凌州,旧港,一般都能活下去,毕竟这些地方都有一代代人的改造,已经毕竟适合人类居住了。

    只要不做太出格的事情,就死不了。

    但是其他地方,特别是大明二十多个藩王,都要封在南洋,难免有些岛屿上,本来没有多少人,这一下子来的汉人,都比原来的

    人口多了。

    这就要自己想办法开辟生存空间了。

    即便是选好的海边平原,但也会让很多人受不了当地的气候。

    特别严重的,某地闹瘟疫,死的人绝对不少。

    这就是开拓生存空间的代价。

    站在朱祁镇的高度来看,这是无可奈何的。

    中华民族从河洛发祥,一步步有现在的版图,不知道有多少先贤,为了开拓生存空间,辛苦了一辈子。

    就拿江南来说,在秦汉是一片莽荒,在而今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这其中不知道有多少先辈奋斗终身。

    而今轮到他们这一代人,只要他们在南洋站稳脚跟,数代之后,那就是大明,乃至于中国,不可分割的土地。

    虽然有这样的牺牲,但野人是值得的。

    只是,这种事情对于老百姓来说是没有用的。

    这就是屁股不同,想法也不同。

    朱祁镇屁股坐在皇帝位置上,对他来说,这就是对的。

    但是对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没有想过那么伟大的使命,他们只有好好的活着。而不是去未知的地方,面对未知的风险,未知的毒虫,烟瘴,疾病,瘟疫,等等风险。

    所以老百姓们最现实不过了,能不去南洋就不去南洋。

    即便是受灾讨饭也是如此。

    想要做成这一点,就要看办事人的手腕了,要软硬兼施。太软了不行,老百姓就不当回事,太硬了也不行。这是要移民,而是将人流放。

    项忠说道:“请陛下放心,臣已经委派户部侍郎李东阳,专司此事。再加上而今驰道便捷,李侍郎精明干练。当万无一失,此事陛下前日已经批过了。”

    朱祁镇听了之后,依稀有些印象,仔细想想,才想起这一件事情。

    “对,李东阳。”朱祁镇说道。

    朱祁镇对李东阳特别熟悉,无他,是安排给子孙的首辅之才。

    李东阳从宁化知县开始,在中枢与地方上三进三出,到此历练,在哪里李东阳都没有让人失望。

    李东阳在刑部建立大明巡检体系。

    在朱祁镇看来,就是大明的警察体系。不过与现代的警察体系有很大不同。李东阳在刑部主持大明巡检体系,与大明总捕韩铁城一并,专门打击土匪。

    从江西开始,凡是在大明官方与档案之中,有土匪的地方,部在巡检打击之列。

    毕竟大明而今也算是太平,也没有那种动则数千人的土匪,几百人都算多了,甚至有些土匪不过几十个人而已。

    虽然说,面打击,但是实际上也是做不到的,主要打击的是交通线,官道附近的巢穴的坐匪。也算是对商税改革的一种辅助政策。

    降低商人行商的风险。

    虽然这种打击现在还没有停止,将来也不会停止的。

    想想就明白,只要大明朝廷不能完覆盖所有府县的所有地方,聚啸山林的土匪就不会灭绝。

    不过,李东阳因此积功升官,被朱祁镇调入户部了。

    此刻让他负责移民这个硬骨头,是看重,也是锻炼。

    项忠对朱祁镇对李东阳的安排,未必知道,但是他却知道,李东阳是一员干吏,遇见难以解决的事情,自然要让这种干吏来负责了。

    随即,项忠又说了淮河水利之事,说道:“臣刚刚接到奏报,陈翼已经挖通了淮河入海河道,今夏就准备引水入渠,特请陛下赐名。”

    朱祁镇听了,大为高兴,说道:“这是好事啊,如此淮河就太平了。”

    项忠说道:“陛下,臣不敢不言,陈翼请罪,他说,他计算有误,单单一条入海的河道,不足以承接淮河与洪泽湖所有湖水。祖陵还在洪泽湖威胁之下。”

    朱祁镇听了,有些失望,不过他很快就振作起来,说道:“无妨,事情要一件件的做,有了问题,就解决问题,祖陵的事情,继续想办法便是了,这一条河,就叫通海河吧。让他将接下来怎么办,写一个奏疏呈上来。”

    朱祁镇是深刻的调研过祖陵的问题。

    祖陵很大一个问题,就是地势太低了。在后世大明祖陵,就在湖底了。

    水势趋下,这是天性,要想洪泽湖水不威胁祖陵,那就是要求淮河水势平缓,排水特别通畅。这要求比现在的治水要求要高上不少。

    毕竟淮河只要不发大洪水,对百姓来说就够了。

    朱祁镇对祖陵的看重,更是给外人看的,毕竟朱祁镇从后世来,对自己家祖宗的祖宗陵墓,并不是太看重的。

    只是这个表态不能有错。

    而且朱祁镇也觉得,对水利工程要精益求精,要求高一点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毕竟淮河只要翻翻身,江淮地区,就变成了一片泽国。

    要知道在唐代江淮地区之富庶,冠于天下。但是在明清江淮地区,就差太多了,不就是因为一条淮河吗?

    对于这一条淮河,用怎么样的态度来重视,都不为过了。

    项忠说道:“陛下圣明。”

    一边说,一边暗暗偷窥朱祁镇的脸色,思忖有些话,该不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