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摘书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明天子 > 第六章 圣心如渊
    第六章 圣心如渊

    杨溥屏退左右,敞开大门。直对文渊阁大厅之中。

    内阁的值房乃是文渊阁之中隔出来的小房间。朱祁镇对内阁大臣的待遇还是很好的。

    虽然每一个内阁大臣的值房,也就是办公室,其实并不大,但是也分内外的,外面是办公会客,里面更是能放下一张床,如果遇见大事了,比如皇帝驾崩,边疆战事,需要内阁大臣随时候命的时候,就可以在这里休息。

    朱祁镇更是在这房间连通火道,与朱祁镇在乾清宫的暖阁一般的待遇。所供奉的吃穿用度,都是一等一的好,连内阁这里还有小厨房。

    这些东西,有些是朱祁镇之前就有的,有的是朱祁镇之后添加的。

    毕竟增添一点待遇,也费不了多少银子。朱祁镇甚至将收买人心都当成习惯了。

    但是即便如此,在冬天的时候,杨溥开门,还是有寒风冲进来,这里毕竟比王振精心打造的观雪亭差了不少。

    却是杨溥政治理念,就是光明正大。不谋于私事之中。

    当然了,即便杨溥摆出这个姿态,也没有几个人敢去偷听内阁首辅与未来的兵部尚书的谈话。

    杨溥说道“孟晞,陛下之意如何?”孟晞乃是徐晞的字。

    徐晞苦笑说道“阁老,圣心如渊,岂是臣子可以揣测的。”

    杨溥叹息一声,说道“是啊。”

    他心中却想道是朱祁镇在太皇太后故去之后的表现。他私下有一个想法,就是皇帝越来越像太皇太后了。

    太皇太后在正统初年,是怎么控制朝廷。

    那就是控制兵权,财权,压制政务规模,然后放权内阁。杨士奇看似权倾朝野,但是都在太皇太后控制内。

    而在太皇太后去后,朱祁镇减少了对朝政的干预,很多决策上,并不会直接反驳内阁的意见,或者说很少对内阁意见有异议。

    看上去内阁权力大涨。

    但是杨溥却越发感觉揣测不出朱祁镇的意见。

    之前杨士奇与杨溥都看得出来,皇帝其实很急,在做事办事上,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来的一股急迫的心理。

    一心要做这个做那个,似乎当这个皇帝就是用做事的。

    但是皇帝自己似乎并不明白,皇帝本身就不是做事的。这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错位。只是有些帝王心术,即便是首辅大臣也不好与陛下细细说来。

    士大夫所言之,垂拱而治天下,虽然有一些想要限制君权的意思。但未必不是正理。从来是皇帝接纳某位大臣的意见,做出这样的那样的决断,很少有皇帝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却要说服下面大臣推行下去。

    在政治生态上,这本身就不是太健康的。

    毕竟凡是皇帝提出的事情,下面的人决计不会反对,即便有反对的,也更有小人迎合。皇帝急,下面自然有一批大臣着急,皇帝怠政,自然又一批弄臣迎合。

    所以皇帝不要轻易表露意见,中道而行,维持整个大明体制的正常运行,具体的做事就是放在下一层了,这是内阁六部的事情。

    这种错位。就是皇帝让人不放心的原因。

    为什么道家乃是君王南面之术,这一番话,其实可以用无为而无不为而概括。但是真正能想明白,却没有多少个了。

    太皇太后去后,朱祁镇深刻反省之后,似乎照准了自己的定位。

    但是对杨溥来说,让他放心之余,又感到难办了。

    原因很简单,之前朱祁镇的意见简直是不加掩饰,最少在杨溥看来,是不加掩饰的,但是而今杨溥固然知道,朱祁镇依旧看重,河北水利,盐法,海运,等等事务。

    但是朱祁镇到底是怎么想的,却很少有纰漏了。

    他仅仅是保持关注而已,甚至有时候自己不大满意,也不会轻易表露,却有一批言官上奏,说这个事情这样那样的问题。

    杨溥第一次见到没有明白,但是杨溥是何等老辣之人,他虽然没有证据,但却也肯定,这些言官背后有人。

    是不是皇帝,却不知道了。

    杨溥也不敢知道。

    看似朱祁镇对内阁的意见,从来是没有反驳过,但是内阁结论形成之前,朱祁镇的某些想法就已经渗透进去了。

    甚至杨溥还不清楚,到底谁是陛下的人。

    这种感觉让杨溥有一种在太宗皇帝下面的感觉。

    所以,圣心如渊,这四个字,并不是杨溥的马屁,却是杨溥心中真实的感觉。朱祁镇变得不好伺候起来。

    比如这一件事情。

    对于瓦刺西进的消息传来,内阁朝会之上,已经有好几轮讨论了。放弃哈密乃是内阁方面的意见。

    但是朱祁镇并没有不同意。只是留中。并下诏让翰林院编一部《西域史》出来,诏书之中特别标明,要寻“西域汉唐以来故迹。”这几乎是明示了,你这个方案,我不满意。

    杨溥劝谏过好几次。

    朱祁镇总是说道“朕将以何面目见太宗皇帝于地下?”

    好吧。这个理由好强大。

    宣宗皇帝放弃安南,也没有说不能见太宗皇帝于地下。

    杨溥已经觉悟了,不管这事情怎么办?最后放弃哈密的罪责,一定是要按在自己头上。但是杨溥毕竟是社稷臣。

    知道不能打哈密之战,就是不能打。

    且不说从陕西向西粮道漫长,西北本地的粮食根本不够支撑大军,单单说,瓦刺一部进入河套地区,威胁延安,陕西都司的防御压力大增,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会议,已经有为延安增兵的决策了。

    兵力分散之后,单靠西北本地的军队,不足以与瓦刺决胜于哈密,看西北之乱就可以看知道,区区不过万的骑兵,就让西北乱了好一阵子。

    如果从北京调兵,更是无稽之谈。

    等大军到哈密,估计哈密早就被瓦刺拿下来了。

    杨溥怎么想,朝廷也不能为了面子丢了里子,所以即便今后被钉上弃哈密的罪名,也只能一谏再谏,自己劝谏不成,也要让别人劝谏,哈密这一战不能打。

    杨溥沉吟片刻,说道“孟晞,你的任命就好下来了,陛下之意你也明白,从正统以来,边将都有要求修缮沿线边墙的意见,陛下用你,就是要用你对九边的了解,你到兵部之后,别的不说,先做一分修缮九边的方案。重点放在宣大上面,记住做得严密一点,朝廷折腾好几年,好容易河北水利差不多要结束了,手中有一点余钱,但也不能让九边那些人给吃了空饷。”

    朱祁镇对九边如此关注,杨溥岂能不好好揣摩一下朱祁镇的意思。朱祁镇宁肯让兵部尚书空悬半年,也要用熟悉九边的徐晞,就已经是很明白的表示了。

    徐晞说道“阁老,下官明白。”

    “这是上任第一件大事,务必做好。”杨溥说道“不用让陛下失望。”

    徐晞想起朱祁镇对他的礼遇,说道“不敢说九边固若金汤,但是决计每一分钱都用到实处。”他微微一顿,说道“只是哈密之事,当如何一个了局?”

    杨溥说道“你放心,陛下不是固执之人。总有人能说服陛下的。”他其实估计朱祁镇此刻已经有定计了。只是被人劝谏好,这其实也是一个政治资本。就看皇帝要给谁了。

    徐晞似乎想明白了,说道“英国公?”

    杨溥叹息一声,说道“是。除却英国公还有谁?”

    徐晞心中有些不舒服,因为他是兵部尚书,乃是兵相,而今皇帝军国大事却要英国公意见而决断。

    他的兵部尚书的权力体现在什么地方?

    ??